黔南:打造民族地区学校劳动教育新样板

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区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资源实际,探索构建“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打造多元立体、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课堂,推动学生从学科成长走向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基地、师生发展的多维联动,推进劳动校内教育教学与校外多元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易辐射、可复制的劳动教育工作模式。


抓顶层设计,实施课程和平台双驱动赋能计划
黔南州将劳动教育作为州委、州政府“一把手工程”和基础教育融合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来统筹谋划,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连续6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融合育人措施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州对县(市)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事项和教育履职评价考核内容来推动落实。形成“党委政府抓全局、教育部门抓统筹、有关部门抓配合、各级学校抓劳育”的协同推进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专题培训4期,基于民族地区劳动资源实际,先后制定《黔南州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黔南州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清单》,开发基于十大任务群和课程方案的黔南州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资源集3册,开发劳动教育项目清单424册,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教育目标、主要内容、实施方式、评价要求等,实现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体系化、评价多元化。
在平台建设方面,实施劳动教研与实践平台“双提质”工程,印发《黔南州基础教育学科教研组(基地校)管理办法》,依托3个劳动教育教研组(基地校)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探索,制定《黔南州劳动教育示范创建方案》,依托校内资源、企业、农场、农耕园、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建成675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253个县级以上劳动实践基地。发布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计划,明确劳动日、劳动周、主题活动和劳动主题实践成果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农业劳动,从播种到农产品送入食堂,校农结合做法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典型。形成教研、基地、资源三个平台深度整合,赋能学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提质升级。


抓内涵赋能,构建教学和评价及师资三维体系
坚持把课堂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推动教学方式改革。黔南州将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全州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印发《黔南州中小学“学·思·行·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握基于劳动实践的教学改革”,明确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具体要求,确保各类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劳动教学任务目标达成质效,改革案例荣获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教育部行文通报表扬。
在评价改革方面,探索将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评价研究纳入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范畴,率先将劳动教育评价作为专项课题面向一线教师进行“揭榜挂帅”,征集符合民族地区学校劳动评价改革类课题29个,获批5个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改革项目立项,1个项目获全省优秀改革评价项目。突出立德树人和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逐步建立校家社多元评价体系,实践中注重诊断性、激励性、差异化和表现性评价。
以“团队建设”来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黔南州聚焦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基础,配备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017人,遴选16名州级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开展专题研修培训7次,建立校级、县级、州级三级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发展平台,举办劳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作业设计比赛、微课比赛、说课大赛等,参与教师达2000余人次。打造24节劳动教育精品课在全州推广,9节课例在全省教研活动中做示范教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筑牢劳动教育改革发展师资队伍根基。


抓资源整合,建立家校社企及竞赛四融合体系
坚持以“劳动素养”培育来推动学科教育融合。聚焦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主题实践,遴选184个学科融合教育优秀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案例,91个案例获批省级优秀案例。打造“劳动+心理”“劳动+德育”“劳动+科创”“劳动+职业体验”“劳动+农耕”等学科融合典型育人品牌,累计设计案例100余项,教学资源3套,15个“劳动+”教学设计获全省表彰。都匀六小“劳动+科创”融合教学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先后获17项国家级发明专利。

以“区域教研”共建为支点,构建以州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主,平塘、贵定、龙里为辅的“一主三辅”区域大教研体系,县级层面建立城乡教研发展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案例编写、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累计培养47名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成为全州学科领域专家,辐射带动全州形成城乡学校劳动教研融合发展良性机制。


以校家社企协同共育为基础,建立家长参与机制,在全省率先将家庭组纳入劳动竞赛设计体系,“其乐融融、开心有趣”成为黔南家庭组热点话题,评选“最美劳动家庭”34户。出台《黔南州“校工结合”助推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实习与企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建成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省级资金支持2000万元。平塘县与“中国天眼”FAST共同研究开发天文STEAM项目课程2.0版本、“定向寻找脉冲星”、南仁东事迹宣讲、喀斯特地质地貌科考等9类科普课程。学生参与全国实践创新类竞赛累计获52个一等奖、81个二等奖。

以“六级竞赛”体系来推动教学赛评融合。按照以赛促建、以赛促评要求,建立人人有项目的班级、年级、校级、集团校、县级、州级六级劳动竞赛体系,搭建师生劳动素养培育目标达成情况检验平台。累计发动60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师生及家长参与各级劳动教育成果展示观摩暨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县(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推荐师生和家校劳动成果及经验做法,巩固了“抓局长、局长抓”的长效机制。在全省首届劳动竞赛获12个一等奖、全省第二届劳动竞赛获13个一等奖,竞赛成绩蝉联全省第一,经验做法得到黔南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特约通讯员 李榜松
贵州教育报记者 郝梦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贺韬 罗欢
三审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