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塑高校教师能力结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10:00    

教育终究是“人与技术的共舞”,唯有重塑教师多元角色,构建动态演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才能使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保持不可替代性。

当前,全球教育领域正经历由多模态大模型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数据显示,78%的高校已部署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而教师中仅有32%能熟练运用智能工具。技术与能力的断层,呼唤着高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系统性重塑。

之所以要重塑教师能力结构,缘于人工智能教育革命的三大矛盾。

技术迭代速度与教育体系惯性的角力。当前,技术迭代速度和教学场景重构使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优势面临根本性挑战,也对教师的跨学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教育体系惯性,教育领域还未完全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202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报告显示,当前教材与技术现实已呈现知识时效性断层、能力培养断层、认知科学断层等突出问题,绝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幻灯片+黑板”的二维教学模式,传统课程仍侧重记忆考核,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批判性思维、人机协同需求出现错位。

智能工具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对峙。有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人机协作的本质依然是概率计算。然而,概率计算能否成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这背后隐藏着智能工具理性和人文温度的博弈,其核心矛盾是标准化评价体系与创造性思维的互斥。由于人工智能模型的情感密度指数捕捉率偏低、文化数据库滞后,人机协作出现了情感识别失效问题。但是,随着算法和大数据的深度介入,教育将不再是单纯的人类行为,智慧也不纯粹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结晶,而是逐步融入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分析,这也将为教师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数据驱动优势与教育伦理的拉锯。当前,数据应用与伦理冲突的量化撕裂逐步显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纠纷、算法偏见导致的评价失真等问题,使教师伦理决策复杂度大幅提升,这可能导致教师心理负荷增加、职业倦怠率上升;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定制的学习行为画像,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甚至引发心理胁迫;预测学生能力缺陷的数据偏见可能固化差距;数字原生代因数字工具熟练度更高,在算法资源分配中占据隐性优势,形成“数字马太效应”,与此同时,非数字原生群体面临界面认知负荷,参与度分层加剧。更为严重的是,数据滥用等商业操控将背离育人的根本目标。上述拉锯下,社会、教师需要对教育本质进行再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教师能力结构,需要从三方面着力。

元认知培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的重塑。重塑元认知教学意识,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显性化”。相关部门要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培训课程体系,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同时建立激励和督导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在线教育表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考评体系中,推动数字教育创新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推动人机协同创新,如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捕捉学生认知盲区,借助智能课堂分析系统实时生成教学策略调整建议,并建立教师—人工智能协同反思平台,促进教学策略的元认知迭代。

教师多元角色的重塑。在智能工具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对峙中,教师需要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中找到平衡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从“知识容器”向“认知架构师”转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生态的架构师、创新实践的领航员、伦理道德价值引领的守护者。通过角色重构、教学创新、跨学科整合与人文温度的坚守,教师不仅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更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教育终究是“人与技术的共舞”,唯有重塑教师多元角色,构建动态演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才能使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保持不可替代性。

教育公平的生态重塑。数据驱动和教育伦理的矛盾,本质上是效率优先与育人本质的失衡,其解决之道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构建一种具有哲学纵深的人机共生新范式。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产生的隐私边界、算法公平、人文消解、问责真空、数据霸权等五大核心冲突,有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划和执行机制,并加强立法监管。同时,实现数字教育公共基础服务的均等化供给,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学教研服务平台系统建构。学校则要加快推动教师数据—伦理双核素养、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动态平衡决策力的重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9日 第06版

作者:胡雨雯 张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