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 为“心病”定制“心药”
【来源:健康报新闻频道】
开栏的话
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将用三年时间补齐儿科、精神卫生科短板。儿童健康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幸福期盼,精神卫生关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小树苗”在健康土壤中茁壮成长?怎样为心灵撑起守护之伞?这既是时代命题,更是民生考卷。即日起,本报开设“聚焦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深度观察专栏,持续关注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在提升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效能中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从青少年的厌学情绪,到职场人士的焦虑失眠,再到退休群体的价值感缺失……这些藏在“情绪褶皱”里的心理困扰,催生了对精准化、多元化心理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如何实现对心理问题的尽早干预?如何让专业服务更贴近大众、触达基层?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探寻心理健康服务的新路径。
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
随着大众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日益增多,但诊断模糊、干预周期长、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将常见心理困扰按人群与症状细分为11个特色门诊,涉及厌学、成瘾行为、亲密关系、情绪管理、自我关爱调适等多个领域,为不同类型的“心病”精准开具“心药”。
当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质量要求从“维持”升级为“滋养”,亲密关系心理门诊敏锐捕捉到恋爱、婚姻、育儿各阶段的痛点——沟通僵局、信任裂痕、代际摩擦等,以系统式家庭治疗、情绪聚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为核心,引导亲密关系双方在对话中剥离情绪表象,看见彼此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曾有夫妻初诊时以防御性的‘抱臂对峙’开场,经数次沟通后,逐渐开始通过拍肩、牵手重建情感联结。”亲密关系心理门诊团队负责人、心理治疗师王玉璐指出,这种改变不仅修复了亲密关系,更能够通过家庭系统的良性运转,为子女营造心理保护屏障,兼具预防性和发展性双重意义。
青少年的厌学、自伤等行为,常被误认为是叛逆,实则是心理困境的外显信号。针对这一现象,厌学心理门诊构建“家庭—学校—医院”三位一体干预网络,以“剥洋葱式”问诊挖掘厌学的深层诱因:是学业压力下的自我否定,还是家庭支持系统的隐性断裂?
“我们不止于‘让孩子回学校’,更关注其社会功能与心理健康的全面恢复。”厌学心理门诊团队负责人、心理治疗师常蕾介绍,许多暂时无法复学的孩子,通过学习烘焙、参加电竞比赛、从事志愿服务等方式,逐步重建社交圈与价值感,最终主动重返校园。“真正的康复,是孩子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哪怕暂时离开校园,也能在探索中积蓄重返的力量。”
当职场人士面临职业危机,退休人群陷入“价值真空”,自我关爱调适心理门诊可以引导其化解“存在性焦虑”。一名62岁的退休企业高管因价值感缺失陷入焦虑,转而过度干预女儿婚姻,甚至频繁就医检查“莫须有”的疾病。“关键是要找到自己新的价值所在,我们会充分挖掘患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一步步帮助其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自我关爱调适心理门诊团队负责人、心理治疗师石扩表示,该门诊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简单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引导来访者利用自身的能量、能力、态度和语境来帮助自己,例如重拾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区活动等。这种以自身资源为“药引”的模式,让患者在制订目标、实现小成就的过程中,逐步搭建新的价值坐标系,从“被社会定义”转向“自我定义”。
多学科携手解码
“儿童心理问题并不都是孤立存在的,常与睡眠障碍、营养失衡甚至内分泌紊乱相关联。例如,肥胖儿童可能因体形问题而产生社交焦虑,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剧注意力缺陷。因此,需要识别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生理与心理交织因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侯建红说。
2025年2月,该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集结儿童心理治疗的主要科室——临床心理科、儿科、睡眠医学科、临床营养科,在院内开设儿童心理诊疗专区,推出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病门诊、儿童神经和精神门诊、儿童青少年睡眠门诊、儿童营养门诊,形成一站式诊疗模式。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宋正已介绍,专区通过空间整合与流程优化,让医生能即时共享病情,为患儿制订包含心理干预、睡眠调节、营养指导的个性化方案。他举例,针对因学习压力导致暴食的患儿,心理科会联合营养科制订饮食计划,睡眠医学科同步改善其昼夜节律,进行身心全方位干预。
在技术手段上,儿童心理诊疗专区整合磁疗、正念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技术,以及内分泌检测、睡眠多导图监测、营养代谢评估等生理检查项目。“我们发现,约有一半的就诊患儿存在多维度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内分泌问题。若不纠正这些生理因素,单纯的心理治疗效果有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钟静玫强调,多学科诊疗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头痛医头”的局限,从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多维度寻找病因。
今年春季开学第一天,钟静玫接诊了一名体形较胖的女孩,家长称其一到学校就不舒服、烦躁。经过心理检查,她发现这名女孩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是情绪波动大。而进一步的病因检查发现,其情绪问题与内分泌改变有一定关系。通过“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调节+心理调节”综合治疗,女孩的情绪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恢复。
钟静玫表示,儿童心理诊疗专区搭建后,多学科团队从心理、生理等多维视角综合评估孩子的状态,能够在早期精准识别问题并介入干预,为儿童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与恢复效果。
发挥基层中医力量
在上海市杨浦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失眠专病门诊”的标识格外醒目。诊室里,倪寿晨副主任医师正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一旁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教学视频。谈及失眠专病门诊成立的初衷,倪寿晨坦言,源于三重契机:临床积淀、居民需求与政策机遇。
过去20多年间,倪寿晨先后在杨浦区中医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学习。他逐步探索形成了针药并用、内外同治、从阴阳气血论治失眠的综合治疗理念。近年来,失眠患者激增,许多长期依赖安眠药的居民来到社区寻求中医帮助,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让他意识到建立专病门诊的必要性。
2023年,上海市启动社区中医专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眠专病门诊”成功立项。“失眠从来不是单一问题。”倪寿晨指出,临床中90%以上的失眠属于“并发性失眠”,与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单纯使用镇静药物的方式往往疗效有限。该中心整合中医力量,提炼“石氏伤科”“颜氏内科”等流派经验,针对颈源性、更年期、卒中后3类常见并发性失眠,制订了“调心通痹法”“滋肾平肝法”“益气活血法”3个核心方案。
55岁的王阿姨在长达1年多的时间里,每日服用2粒强效安眠药仍只能睡2小时,并伴随颈肩疼痛、心慌耳鸣。倪寿晨团队诊断其为颈源性失眠,采用“调心通痹方”中药内服,配合颈椎针灸、拔罐、耳穴贴敷,同时指导王阿姨每天练习“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两周后,王阿姨的睡眠时间延长至5小时,颈痛消失;1个月后,她将每日服用的安眠药减至半粒,耳鸣缓解;3个月后,王阿姨停药,睡眠完全恢复正常,至今未复发。
“我们不追求‘速效’,而是通过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睡眠问题。”倪寿晨介绍,团队还引入脑循环理疗、情志疏导等手段,针对焦虑、体检异常等心理因素引发的失眠,开展身心整体干预,有效减轻安眠药依赖,降低复发率。
据统计,2023年9月至2025年3月,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眠专病门诊累计诊疗8271人次,开具中药饮片处方8079张,采用非药物治疗11197人次。患者随访复发率低,满意度达90%以上。
文:本报记者 刘嵌玥 特约记者 叶利民 通讯员 樊雨桐
编辑:刘嵌玥
审核:高艳坤 潘华虹 闫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