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人形机器人+1

又一款开源人形机器人诞生。
4月11日,中国机器人初创企业傅利叶发布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它身高1.3米,体重38公斤,全身共有23个自由度,整机采用铝合金与工程塑料复合结构,电池为背部插拔式设计,单次续航可达2小时以上。
Fourier N1的开源资料包覆盖物料清单、设计图纸、装配指南、基础操作软件等完整本体,整合了硬件和软件。未来,公司还计划开放针对该平台的推理代码和训练框架。
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产品应用于科研教育、医疗康养等现实场景。2023-2024年,公司相继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和GR-2;2025年3月,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开源,提供数据采集、训练部署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随着Fourier N1的发布,傅利叶的开放体系也将融合硬件、算法和数据,提供从机器人载体到认知能力的综合平台。对开发者而言,Fourier N1的完整本体开源资料包降低了参与门槛,有助于拓展更多细分场景。
这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开源生态的新参与者。早在2024年7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就发布了全球首款全尺寸开源人形机器人“青龙”;2024年10月,智元机器人“灵犀 X1”开源;2024年11月,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优必选等合作伙伴,推出“天工开源计划”……政府、企业协同高校,正在通过关键技术开源、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行业生态圈建设。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但其大规模落地仍然受限于技术壁垒和成本压力。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更多参与者加入,我们期待人形机器人能以开放生态催生颠覆性应用,真正成为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物理载体。
人工智能
01 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年AI指数报告》
4月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2025年AI指数报告》(The 2025 AI Index Report),总结出AI领域12大趋势,涉及AI基准测试成绩变化、AI应用加速与投资增长、中美AI模型差距,以及公众对AI态度转变等内容。
2024年,AI模型的整体性能大幅增强,在基准测试MMMU、GPQA和SWE-bench的得分同比依次提升18.8%、48.9%和67.3%。在小型模型能力不断增强的推动下,GPT-3.5级别系统的推理成本在2022年11月-2024年10月期间下降280多倍。

AI模型整体性能大幅增强
从产品来看,谷歌、OpenAI和DeepSeek的模型位列全球第一梯队;从国家来看,美国 2024年开发了40个值得关注的AI模型,超过中国的15个和欧洲的3个,但中美模型的质量差距从2023年的两位数缩小至2024年的接近持平。

中美模型质量差距逐步缩小
• 点评:在模型性能整体提升、推理成本逐渐下降的趋势下,AI正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普惠,加快融入社会生活。(曹妍)
02 谷歌推出标准智能体交互协议
4月9日,谷歌推出标准智能体交互协议Agent2Agent(A2A),能让AI智能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安全协作,无需考虑框架或供应商。目前,已有五十多家技术合作伙伴加入A2A。
A2A是对Anthropic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的延展,后者用于将智能体与外部工具、数据源进行连接,被业内认为是大模型连接软件应用的标准协议。
• 点评:A2A类似谷歌2007年牵头八十多家企业开源安卓系统,有助于提升A2A的商业价值,推动智能体生态发展。就在4月9日,阿里云百炼上线全生命周期MCP服务,用户5分钟即可搭建专属MCP智能体。2025年,智能体爆发在即?(曹妍)
03 欧盟发布“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
4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AI continent action plan),从五个关键领域提升AI能力,包括加大AI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高质量数据获取渠道、强化AI应用范围、增强AI人才技能,以及简化《人工智能法案》(AI Act)。
2025年2月,欧盟委员会启动“投资人工智能”(InvestAI)计划,将筹集2000亿欧元用于AI投资,其中包括200亿欧元新基金建设AI超级工厂。“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表示,欧洲正在多地部署13座AI工厂,每家工厂将拥有10万颗以上高端AI处理器,其中性能最佳的超级计算机将搭载2.5万颗高端AI处理器。
• 点评:五大举措在强化AI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的同时,旨在简化2024年8月正式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力求从多个维度推动AI落地。(曹妍)
04 中国公布首批智慧交通标准化专项试点名单
4月9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以下简称“智慧交通标准化专项试点”)名单,共计25个项目,承担单位包括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美团科技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和多家高速公路、地铁、公交公司等,试点方向包括智慧物流(7个)、智慧出行(8个)、新型基础设施(10个),试点项目计划执行时间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原则上为两年。
• 点评:2024年10月《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实施方案》发布,半年后智慧交通标准化专项试点正式启动。智慧交通,势在必行。(李一跞)
生物医药
05 首次证实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
4月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汉杰团队在《细胞》(cell)上发表论文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microglia-like cells regulate neuronal soma size throughout evolution,报告了他们首次证实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
团队还发现,外周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在较大体形物种中直接接触并包裹外周神经元胞体,形成“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卫星胶质细胞”三元结构,而非传统认知中的“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的二元结构。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免疫细胞亚群。
• 点评:该研究改变了百年传统认知,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底层理论支撑,为进一步研究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慢性疼痛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视角和潜在靶点。(郭吉桐)
06 躯体感觉信息传递线路图发布并向全球开放
4月9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衍刚研究团队在《神经元》(Neuron)发表论文Single-neuron projectome reveals organization of somatosensory ascending pathways in the mouse brain,报告他们结合病毒示踪与高分辨率成像和重构技术,就像给每个神经元安装了微型追踪器,通过对小鼠脊髓神经元和脑内中继神经元的完整追踪,构建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体感神经“高清地图”,该高分辨率的单神经元全脑投射谱的开放数据库
(
https://mouse.digital-brain.cn/projectome/spcd),现已向全球开放。
• 点评:从脊髓到大脑的多模态躯体感觉信息中继,对感觉知觉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将脊髓信息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多种途径,揭示了丘脑、臂旁核和中脑等关键节点如何分工协作,这些发现为理解感觉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视角。该数据库向全球开放使用,中国科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为全球科学发展贡献力量。(李一跞)
07 美国FDA计划逐步取消药物的动物实验要求
4 月 10 日,美国FDA宣布计划逐步取消对单克隆抗体及其他药物的动物实验要求,使用包括AI计算模型、人类细胞系、类器官以及器官芯片系统等替代动物实验,同时使用真实世界的数据确定药物的有效性。该方案即将在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中实施。
美国FDA同时还发布了《减少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动物实验的路线图》,概述减少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动物实验的战略分步方法。此外,美国FDA还将开始使用其他国家已有的真实世界的安全性数据,前提是这些国家的监管标准与美国相当,且该药物已在这些国家中进行过人体研究。
• 点评:加快评估过程,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同时减少动物实验,这一新政将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和药物价格。(李一跞)
08 中国首款血友病基因疗法获批上市
4月10日,信念医药与武田中国共同宣布,信玖凝®(BBM-H901注射液, 通用名称:波哌达可基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的治疗。
血友病B是一种由凝血因子IX(FIX)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频繁接受静脉注射凝血酶原复合物或凝血因子IX。
信玖凝®采用工程化改造的嗜肝性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基因治疗产品,只需一次注射,就能通过rAAV载体将FIX基因导入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从而表达FIX,发挥FⅨ的促凝血活性。
信念医药于2018年在上海成立,信玖凝®是其第一款产品。2023年10月,信念医药与武田中国达成合作,授权武田中国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负责其在研产品BBM-H901注射液的商业化经营。除在中国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BTD)品种和新药上市申请优先审评外,信玖凝®已经获得美国FDA的孤儿药认定(ODD)和儿科罕见病资格认定(RPDD),以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先进治疗药物认证(ATMP)。
• 点评:相较于终身频繁注射,信玖凝®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将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饶舒玮)
新材料
09 光分解水制氢研究新突破
4月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刘岗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论文Spontaneous Exciton Dissociation in Sc-Doped Rutile TiO2 for Photocatalytic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with an Apparent Quantum Yield of 30%,他们基于低价金属掺杂协同调控体相缺陷和暴露特定晶面实现光生电荷高效利用的研究策略,报告了一种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钪(Sc)掺杂二氧化钛(TiO₂)。
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引入钛在元素周期表的相邻元素——钪,提升电子和空穴的稳定性。改造后的钪掺杂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下,制氢效率比已报道的二氧化钛高出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新纪录;生电荷分离效率提升了200倍以上。
• 点评: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分解水制氢技术是获取绿色氢能的理想途径。经过“元素替代”和“结构重塑”后,钪掺杂二氧化钛的制氢效率大幅提升,有望推进“水变燃料”的产业应用。(曹妍)
10 新型介电储能材料研发成功
4月1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浩团队和李伟伟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南策文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Ultrahigh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through dendritic nanopolar design,报告他们在宽禁带绝缘介电材料中引入“树枝状纳米极性(Dendritic Nanopolar, DNP)结构”的设计策略,成功研发出储能密度高达215.8 J/cm3的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电容器,为高性能储能器件开发提供了创新性策略。
在摩尔配比为1:1的PZT-MgO复合薄膜中,实现了击穿场强与极化强度的协同提升:在7.4 MV/cm的超高电场下,其储能密度高达 215.8 J/cm3,刷新了当前介电储能领域的国际最高纪录,为主流商用介电储能材料的数十至数百倍。
• 点评:新型介电储能材料缓解了功率密度与能量密度不可兼得的矛盾,拓展了介电储能器件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高功率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曹妍)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