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视角讲好安全故事,北京学院路“校地警”联盟成立讲师团
2025年4月15日是我国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区“校地警”平安建设联盟举行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现场开展了反恐特警装备展示及反恐知识宣传、警犬技能展示等多项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师生参与。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区“校地警”平安建设联盟举行主题活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当天联盟还成立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科普讲师团,首批聘请了19名来自国家安全各领域的专家教师和一线工作者,充分发挥地区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和各平安建设职能单位工作业务专长,力求讲好安全故事,提升学院路地区各高校单位的国家安全意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现场设置多种互动体验项目
“为什么人会对毒品上瘾?”“打的车绕路了怎么办?”“如何避免不法的网络贷款?”……当天上午,记者在北京语言大学篮球场看到,不同主题的宣传展台一字排开,学生们聚在展台前咨询关心的问题,来自公安、消防、交通等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一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警官现场向公众宣传禁毒知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KTV蹦迪时遇到的彩虹糖、“笑气”,吃货可能点到的新型毒品“奶茶”、阿拉伯茶……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用展板的方式向学生们科普了与毒品擦肩的日常,该展位还展出了大麻、罂粟等毒株模型,以及多种新型毒品模型。“没想到减肥药也可能是毒品。”北京语言大学研二学生甘同学告诉记者,参加此次活动了解到了很多安全知识,“还挺有用的,都是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记者注意到,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液也在展台上出现。工作人员解释,自2024年7月1日以来,右美沙芬已经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这其中有止咳的成分,日常吃这种药一定要遵医嘱,并不是说吃这个药就会上瘾,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不会上瘾的。”
“像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兼职刷单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刚刚还有同学分享说朋友做代理也遇到了诈骗的情况。”活动现场,海淀区地方金融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参与的学生发放了金融安全宣传手册,并叮嘱学生们一定要有安全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不要随便点击陌生链接,“如果真的被诈骗了,一定要保存好信息记录,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或者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除了常规的知识宣讲外,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反恐特警装备展示、警犬技能展示、消防隐患找找看、灭火体验、消防装备展示及体验、反诈互动体验、交通模拟驾驶体验互动、交通安全场景模拟、地震模拟互动体验等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

反恐特警装备展示区的警犬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9名专家、教师成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科普讲师团首批讲师
当天,学院路地区“校地警”平安建设联盟还成立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科普讲师团,来自学院路地区各高校及平安职能部门的19名专家和教师受聘成为首批讲师。

学院路地区“校地警”平安建设联盟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科普讲师团正式成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讲师团成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白云真表示,未来将努力深耕内容,确保精准传达,同时,还将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增强互动体验,“我们将积极探索并创新教学形式,如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让国家安全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让同学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不断提升教育实效。”此外,还会把国家安全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国家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安全到食品、生物、反诈、防火、交通、防灾等身边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安全指南和应对策略。
高校也在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载体与形式。北京语言大学保卫处副处长张洋介绍,学校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主题并结合主题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与此同时也在筹划如何让学生们更深入地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在‘走近保安’安全实践周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筹划新的学生安全实践活动形式,并计划于新学年将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相关实践正式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路地区“校地警”平安建设联盟成立于2015年,是北京市海淀区创设的平安建设新模式。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六所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共建“平安校园”。
2025年是学院路地区“校地警”平安建设联盟成立十周年。“校地警”联盟执行主席高校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益方指出,联盟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为主题举办本次安全文化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校地警三方力量协同共创平安北京、平安校园的有力探索,希望联盟各单位进一步团结奋进,促进各校之间、校地警之间共谋、共建、共享的工作新局面,在学院路地区高校中营造人人知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守安全的浓厚氛围。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