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必修课:学会告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8:51:00    

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01

《王一方·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

直面衰老、疾病和死亡

没有人能够战胜死亡,就如同没有人能够避开衰老和疾病。所以,当人生即将散场时,如何从容面对、优雅地谢幕,是每个人都要学的一门必修课。

因此,《王一方·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会从衰老、疾病和死亡这三个维度出发,关照与你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

个体的生命是如何和各种疾病斗争的?

老之将至,如何坦然面对因衰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突遭意外或疾病侵袭,该如何面对?

家人病危,治疗和尊严之间,怎么选择?

……

带你更透彻地了解生命与死亡的关系,陪你走过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课程请到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

临床和医学哲学教授的双重经验,让他在看待生死问题时充满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课程中,他会用他独特的视角,从“人与身体”“人与他人”“人与医学”“人与情理”4个层面逐层剖析,帮助你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

还会配合医护、家庭关系、道德、心理层面讲解,让你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

课程将哲学和医学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案例讲起,将你带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面前。透过哲学的讨论和不同人面对生老病死的解法,让你获得心灵上的治愈。

02

《从照护到安宁疗护》

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

离开,从来不是一场单程的告别,而是双向的生命关怀。

有人说,患者痛苦的弥留之际,往往是亲人不肯撒手。“父母走了,我还能喊谁爸爸妈妈?”

可我们忘了,生命只是一种偶然的机遇,死亡才是必然结局。让情感自然流动、尊重生命的每一段进程,是对人生的最大尊重。

《妈妈!》剧照

看见被忽视的照护者。当生活变成了纯粹的耐力问题,以及和绝望对抗的心理问题,日日夜夜的陪伴照护之外,照护者的心理困境谁来解决?困苦与不舍,如何面对?

正视情感的流动。学会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用陪伴传递温暖和尊重。

回归“人”的本质。如果一切物理痕迹终将化为尘埃,如何才能获得爱与生命尊严?

《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邀请一线医学专家、照护亲历者、心理咨询师、人类学家,剖开情感内核,关照人与人的深度联结,为大家提供一个系统的照护、安宁疗护指南。

6位主讲人,带你重新认识生命。

北京大学人文医学部的王一方老师,将从历史维度、哲学维度、商业维度、科技维度,为大家介绍安宁疗护与时代的关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胡泳教授,作为一名24小时照护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历,用更专业和理论的视角解读“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

彭小华是《最好的告别》一书的译者,研究临终和死亡的心理咨询师。她将从照护者的心理困境讲起,延伸至如何应对未来死亡的告别恐惧,以及离世的心理冲击。

路桂军医生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他会从医学角度,向大家介绍疼痛。对于很多临终末期患者来说,疼痛甚至比死亡更可怕,而安宁疗护正是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温暖舒适地走完人生旅程。团队配备、治疗手段、判断标准、亲身体验,这些你都能听到。

施永兴是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专家组组长,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专家。作为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先行者和见证者,施老师从事安宁疗护的研究和实践三十余年,他将带我们从社会支持的角度了解安宁疗护。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刘谦,自2018年起开始关注安宁疗护议题,并在安宁疗护病房参与志愿服务。她将解读从“我”到“我们”,从“死亡”到“生命”,我们如何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课程之外,我们还围绕医院和居家策划制作了两期声音纪录节目,让更多人跟随声音,探访安宁疗护的背后故事。

附加书单、片单推荐,在更广阔的视域里,学习如何告别。

附加全国安宁疗护试点清单(电子版),可以在课程目录中查询。

当衰老、病痛、离别无可避免,不如正视它们,以更积极的态度直面问题,补上这堂生命必修课。

课程限时折扣178元

原价296元

(活动时间:3.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