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卓越工程师“桥梁”作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6:39: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有鉴于此,应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工程技术人才是连接科学家与工匠的“桥梁”,能够应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及各种专门技能,将设计、规划、决策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实施方案,是复杂工程路线的实现者,任何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均离不开工程技术人才的支撑。近年来,在中央精神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我国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例如,上海市成立了由同济大学发起、10所高校共同参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经企业董事长或技术团队带头人署名举荐,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在架桥、修路、建港、造车、建电站等重要工程科技领域,我国工程师能力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同类人员水平,嫦娥六号、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拉林铁路等“大国重器”背后均能看到工程技术人才的身影。

未来,要聚焦市场需求,培养、引进、用好工程技术人才,进一步发挥工程技术人才的“桥梁”作用,深入挖掘各类科研成果的潜在价值,将实用性作为更加鲜明的人才政策导向,加强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在评价体系中提高企业项目的权重,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扭转部分高校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于市场之外、不重视与企业合作的倾向,提高人才评价中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委托项目的认定,例如可探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由企业直接命题设置一批项目,由企业委托专家选拔中标单位,项目验收按企业要求进行评审。鼓励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地区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出台企业清单,引导高校在考核中将清单企业委托任务视为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提高高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提高各类人才计划向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倾斜力度,更多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逐步提高各类人才专项计划中龙头企业引才名额,探索出台最低比例限制,同时提高企业推荐权限,支持企业以“即插即用”为目标进一步聚焦拥有5年以上一线工作经历、处于职业上升期的工程技术人才。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允许工程技术人才以产品样机、装备原型、软件系统等常见工程产品为代表性成果参与支撑评审。对于在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开启评审绿色通道。(作者:田 帆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