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进一步释放“工程师红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4:39:00    

【光明时评】

当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力赋能。外媒评价: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产生巨大回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约400万,这显示了潜在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优势。全球价值链正经历深刻变革,我国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历史性机遇。对中国而言,重构全球价值链不仅是突破“低端锁定”的关键契机,更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全球价值链的主场重构、全球布局中,工程师群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优秀的工程师群体“走出去”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跃升的重要保障。

我国向海外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派遣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援助,不仅向这些国家、地区传授技术知识,提升当地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更能通过技术合作与项目带动,促进我国产业链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提供力量。同时,工程师群体还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中,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因此,进一步释放工程师红利,不仅是对工程师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更是推动全球价值链主场重构、实现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中车集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派遣工程师团队,修建了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印尼雅万高铁,通过技术转移与本地人才培养计划,帮助多个国家建立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这种“技术+标准+培训”模式,让中国标准逐步嵌入区域价值链核心,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打造全球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的转变。通过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国工程师们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还输出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全球价值链的优化与升级贡献重要力量。

我国在加强对卓越工程师和工程师团队培养同时,还应注重释放工程师红利,将工程师个体智慧转化为系统性竞争力。时下,数字技术模糊了研发、制造与服务的边界,这要求工程师群体不仅应该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还需拥有跨文化协作、数字工具应用与标准制定意识,这种跨领域的复合能力,正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期待。

进一步释放工程师红利,需构建“知识—平台—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一是打造数字化知识共享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工程师与中小企业资源,凭借智能匹配技术,推动全球研发任务的协同合作。这种平台化共享机制,打破了传统研发的时空壁垒,使工程师个体经验凝聚为组织知识资产。二是深化“技术出海”与区域合作机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工程师跨境协作机制,将中国工程师纳入共建国家基建项目的决策链条,推动技术标准与治理经验的“软联通”。三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对标国际标准融入全球教育网络,深化与国际高校、机构、企业的合作,推动学生参与国际工程合作,强化跨文化工程思维,培养兼具技术专长、国际视野与协作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工程师群体作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纽带,其红利的释放不仅能够激活人才资本,更可以带来国家竞争范式的重塑。唯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知识共享,以系统思维构建全球协作网络,方能在全球价值链主场重构中书写新篇章。

(作者:杨平宇,系温州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