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大运河畔 椿芽飘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9:00:00    

4月18日,沧州市沧县大白洋桥三村村民正在采摘香椿。 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摄

4月22日,记者走进沧州市沧县大运河畔的大白洋桥香椿林时,只见一排排香椿树整齐排列,香椿嫩芽从枝头钻出,低处的伸手可摘。

“尝一尝,俺们村的香椿味道好着呢。”正在采摘香椿的大白洋桥三村村民刘海亮递来几片香椿叶,他笑着说,他家4亩地,亩产超千斤。

大运河蜿蜒流淌,流过了沧州市沧县纸房头镇的大白洋桥一村、二村和三村。这三个村原来是一个大村,统称大白洋桥村。这些日子,村里游客多了起来。大家来这儿,都为了一口好吃的——红叶香椿。

记者和刘海亮攀谈时,正遇到来这里查看采摘情况的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

“大白洋桥红叶香椿种植面积有500亩,现在正是采摘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王金明说。

大白洋桥一带种植香椿的历史悠久,树龄最大的香椿树有600岁了。过去,村民到香椿林采摘,再运出去卖,忙来忙去,收益却不高。

2014年,王金明当选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村里搞调研,让村民围绕香椿种植如何增收提意见。在这次全村大讨论中,“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焦点话题。

都说大白洋桥香椿好,好在哪儿?王金明邀请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进行检测,证实这里的香椿微量元素含量更丰富。

大白洋桥香椿品牌怎么打造?依托这里的香椿在清朝时曾成为贡品的历史,村里决定打造“贡椿”品牌。

原有香椿树太高,不便于采摘,村干部们带头引进新品种,推广矮密化种植技术。

种出好香椿只是大白洋桥“香椿经济学”的第一步。从香椿经济到乡村经济,三个村联手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2017年,三个村联合举办了第一届香椿节。“从那次现场直播后,俺们村一下子出了名,慕名来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京津游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金明一脸兴奋。

时至中午,大白洋桥三村村民张镇开办的农家乐里热闹起来,几桌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都在等待香椿宴上桌。

走进后厨,张镇忙着清洗香椿,随着腌制、烹炸、蒸煮等工序,香椿鱼、香椿水晶丸子、香椿水饺等十多道美食陆续出锅。

香椿采摘后立即焯水冷冻,可长期保存,这让农村大厨有了发挥厨艺的空间,也让香椿宴一年四季都能勾人味蕾。

留下人、拴住胃,成了大白洋桥“香椿经济学”的又一抓手。村里还派了一个考察小组去山东淄博学烧烤,学的不仅是烧烤技艺,还有流量变“留量”的路子。

从农家乐出来,王金明带记者直奔村边的大运河。一路上,飞鸟翔集,景色宜人。这几年,他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拆旧建新,沿大运河建起水利生态公园,以美景留住来采摘香椿的游客。现在,村里又修整了步道,开始谋划建设露营基地,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

如今,每到香椿采摘季,这三个村接待游客达到上万人次。

天气渐暖,王金明又约上其他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坐到一起,商量进一步放大特色优势,增加特色民宿、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新业态,丰富这里的“香椿经济学”。(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