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视点|为AI“复活”逝者划定应用边界
日前,郑州举行了一场2025年清明节节地生态葬活动,为189位逝者举行温馨送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动现场,AI数字人“新生”首次出现在大屏幕上,令逝者家属动容。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只需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就能通过AI技术让逝去的亲人“复活”,音容笑貌重现屏幕。在清明节前后,有媒体调查发现,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使用AI技术“复活”的服务大量增加,价格从十元到数千元不等。
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AI“复活”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生成逝者数字形象的应用,通过输入逝者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声音资料,生成具备逝者特征的数字形象。这项新技术通过模拟生成逝者的数字形象,提供一种具象的追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心理慰藉,帮助人们缅怀和纪念亲人。
然而,技术的温情背后也暗藏争议,甚至带来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例如,死者享有人格利益保护,而一些人借助AI“复活”技术,侵犯死者人格利益。此前就有去世明星被网友“复活”,遭到去世明星父母的明确反对,认为这是在“揭伤疤”。为了避免技术滥用,当务之急需要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方便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促使这项服务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
用AI“复活”逝者不能没有边界,要进行相应规范。比如,要事先经过逝者近亲属的同意,不能丑化逝者面容或者生成对逝者名誉有损的画面,不能侵害逝者的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民法典》明确规定,受法律保护的死者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AI“复活”亲人展现了AI技术的强大,然而,同样的技术如果不当使用,可能还会带来极大风险。一方面,有不法分子可能会用生成的音视频进行勒索、诈骗,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虚假音视频也可能侵犯个人隐私,损害个人名誉。
针对当前AI“复活”服务的增加,亟须监管及时到位。对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要为AI技术“复活”服务划定红线,严格规范AI技术“复活”服务,保障死者人格权益。
近年来,AI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就像其他一些新技术一样,AI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带来负面效应。所以,对于AI技术等新业态新技术,要明确划清应用边界,防范其成了不法分子的武器。网民也要谨慎选择AI技术“复活”服务,尤其要注意防范去世亲人的隐私遭到泄露。
AI技术“复活”服务能满足部分消费者悼念逝者的情感需求,对这项服务不应“一棍子打死”。要防范“技术之恶”,关键是让AI“复活”生意告别“野蛮生长”,规范发展。为此,应该划定技术应用边界,让AI等新技术带着“责任的温度”,用责任盖紧AI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在为技术赋能的同时,也要赋予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科技才能真正实现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
文/戴先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