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N”模式绘就互嵌式幸福家园新图景——聚焦西宁和合文化系列报道之九
位于大通县桥头镇的福园社区是一个居住着1.3万余名居民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社区主任张桂萍介绍,近年来,社区始终秉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思维,创新打造“石榴籽+N”治理体系,通过“文化共融、邻里共建、家园共治、思想共铸”四大路径,不断实现各族群众全方位深度嵌入,绘就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
思想引领固根基。构建“立体化”宣教体系,依托“移动办公桌”“职工书屋”等特色阵地,举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环保知识讲座、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环保意识,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切实推动“五个认同”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文化交融筑同心。社区以中华文化为根脉,构建多元文化共生平台。年内参与“在桥头感受这个夏的夜”“在桥头这个冬天不太冷”文化活动10余场,创新推出“非遗工坊”“民族故事汇”等特色项目,打造融合各民族艺术符号的“城市会客厅”公共空间,通过“火锅盛宴·让这个冬天‘吃’续热起来”民族美食品鉴、“福园智趣工坊—基层青少年科技馆”等沉浸式活动,让各族居民在文化互鉴中增进认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邻里互助显真情。构建“1+N”志愿服务网络,成立“信念之声”“红石榴籽”宣讲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政策知识宣传、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残障人士及独居高龄老人帮扶等活动。创新“楼院微讲堂”“牡丹党韵园”等微阵地,党员、志愿者参与到“爱心托管”“银发课堂”等精准服务项目中去。建立了“邻里守望”互助机制,全年解决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件,形成“有事大家帮、有难共同担”的温暖共同体。
家园共建聚合力。推行“党员先锋+群众自治”治理模式,组建社区环境整治、安全巡逻、福连心调站等自治队伍3支,重点清理小区长期积累垃圾死角,小区居住环境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形成“有矛盾到驿站”的社区共识,辖区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创新“公益集市”“暖冬课堂”等共建载体,发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形成“红色党建联盟”,年内举办共建共治义卖宣传活动10余场。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及时解决能源新区小区基础设施管网雨污分离、老旧燃气管网改造等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区积极探索“空间嵌入促融合、文化浸润促认同、服务提质促归属、机制创新促长效”新路径,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度显著提升,民族事务协商参与率达90%以上。社区获评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如今,1.3万颗“石榴籽”正以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续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彩篇章。(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