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冀州城是哪里 衡水市冀州城的前世今生
此画为 冀州古城图,是著名画家赵望云(1906~1977年)於1933年2月所作的一幅写生画。画幅下边注明:“冀县东北望到冀县之城”,看来画面上应该就是冀县的东城门,画家是站在大洼里取景写生的。
旧《冀县志》载:“冀为九州之首,实尧舜建都之地。”又据《汉书》记载:汉高帝(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修建的冀州城周十二里,高二丈五尺,隍深广皆七尺。为信都国(曾改为广川国)的国都。三国时,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城池扩建,城周达二十五里,成为京师(开封)以北最大的城池。元、明亦重修城池,不过城周逐渐缩小。
到明朝,冀州城为中书省、京师所辖。明嘉靖二十八年修建东城门。崇祯九年知州李宏祯用砖在四城门修起了瓮城。清雍正年间冀州升直隶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蒋国华大修冀州城,城墙内外全部座灰砖砌,中间用三合土夯实,底宽二丈,顶宽一丈五,高二丈,城垛口高五尺六寸,城周炮台十六座,城围九里十三步。城南门的正上方镶有石匾,上书曰“畿南古郡”四个大字。同治二年,在四城门外修起木吊桥各一座。可惜这座雄伟壮观的城池仅保留了160多年,到民国27年(1938年)损毁于抗日战争。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南城垣改建成公路。现仅剩的北城墙部分土垣遗址,为西汉古城墙的一段,总长约4500米,古城墙已残缺不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高3~5米,最高处8米,底部最宽处有30米。1993年,该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冀州古城墙位于旧城北部,自北关村西北500米处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约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时该城的修建规格为城周十二里。至北宋时,将古城扩大到二十五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来,由于风化和洪水的侵袭,古城墙现已残缺,外表面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给人以历史变迁的苍凉之感
现古城墙高三至五米,基底宽三十米,顶面宽四米。现为河本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2月,位于冀州旧城兴业街的“冀州旧城区”,被列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个建于1964年的整体街区。这些建筑这是在1963年8月初滏阳河流域发生的那场大洪水之后的第二年,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集中了能工巧匠、人力与物力建成的。
它不只是保留了一条普通的街,它的建造工艺,它的建成背景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周总理到冀县(冀州市)视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冀县(今冀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旧城街区,县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均在此办公,建筑具有特定年代的风格,现在的门店、单位门口还完整地留有“国营饭店”、“国营理发馆”、“冀县文化馆”等水泥制永久性招牌,墙壁上留有“文革”时期宣传壁画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人民公社好”、“三面红旗万岁”、“无限忠于毛主席”等“红色”标语。
冀州旧城街区”保护范围,以兴业街与粮食市街交叉路口中心为基点,向南70米至当铺街;向东3米至原食品公司门市部东墙;向北50米至冀州镇四铺村民居;向西290米至原千顷洼乡政府西墙。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东、南、西、北各外扩80米
如今冀州古城恢复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涉及古城恢复、释道安寺文化风景区、汉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项目。 冀州汉代古城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冀州对古城墙进行了强制性保护,除无法人为恢复原貌的城墙外,尚有3公里保存完好。古城墙护城河5公里多,目前除多年冲积、河床较高外,基本完好无损,是我国北方少有的、较完整的原始风貌护城河。
释道安寺文化风景区建设项目,位于竹林寺以北、北关村以南、中湖大道以西、振商街以南,占地近千亩,总投资20亿元。主要打造以释道安寺为龙头的华北平原独一无二的集“宗教、旅游、休闲、度假、餐饮、会议、居住”为一体的大型陆地及水上汉式建筑群。目前,主殿等建筑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