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浅析《题西林壁》中的哲学思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8 08:06:08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宋代诗人苏轼被贬汝州,赴任与友游庐山著,庐山绵延逶迤,怪石嶙峋,峰峦起伏,远近而景异,苏轼有感而著。前俩句描写了现象界庐山的实景,后面俩句描写了意识界庐山的面貌。

这里需要考察:“庐山”和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论据:三座庐山

诗人的概念里面有三座山

第一座:理性中观念的庐山。就像你从来没见过落叶林,你去看到了,你也知道它树。

第二座:想象中的庐山。虽然你没去过庐山,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山的风景。

第三座:眼中的庐庐山。用眼睛直接去看到的庐山。

所以这里考察得出的结论就是,诗人说的第二座,想象中的山。


论据:不识庐山真还是假

不识庐山如何是真。何以可能?是因为诗人把眼中的庐山和想象中的庐山做了还原,诗人本身对庐山拥有自然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他的“不识”否定了这两种意识。然后把庐山还原到想象中。


论据:此山是何山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上一句的因,却是整首诗的果。在现象界,你在山里肯定看不到一个全面的山。所以是原因,但是在意识界,你通过理性把山的样式放入了脑海中,用理性的反思,把庐山的全貌揭示了出来。从而把想象中的山和现象界的山,形成了同一。

结论:苏轼的庐山真面目指的是第二座山,想象中的山。通过眼睛的观察和理性的反思,苏轼揭示了出来了真的庐山。(这里面的真,也具有真理的含义。)

感慨:

生活中,人很难纯理性去生活,始终会面对感性理性一起对象产生纠葛,不妨这个时候,你反思自己,像苏轼揭示庐山一样,排除与思考无关的事,让真的东西在思考中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