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含义和风俗(雨水节气习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01 雨水含义有哪些?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换句话说,雨水节气的名称源于冰雪消融。消融之后,一部分变成了地上流淌的水,一部分变成了由天而降的雨。所以雨水节气是立春“东风解冻”的续集,立春是开始解冻,雨水是全面消融。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在立春之后,惊蛰之前。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春属木,而草木生长必须要有水,所以立春节气之后,接着就是雨水节气。这时温暖的春风将冰雪解冻,化作雨水降落下来。
顾名思义,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雨水时节,一方面气温持续回升,降水量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冰雪融化,降水的形式也从降雪过渡为降雨,所以又有“雨水节,雨水代替雪”的谚语。
“一场春雨一场暖”,雨水之后,北风不再寒冷刺骨,阳光也不再冰凉透心,万物在阳光雨水的润泽下生长萌动,春意也更浓了几分。如果立春节气预示着春季的到来,那么雨水节气则意味着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春天。
02 雨水物候
为更好地反映雨水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讲雨水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獭祭鱼:
雨水时节春江水暖,河里的冰渐渐融化,水中的鱼儿欢畅地游泳,却招来了它们的天敌水獭。水獭最喜欢肥美鱼儿的味道,并且它们在捕鱼的时候,往往玩性大发——抓到一条鱼,不急着下肚,而是先放在岸边,再接着捕鱼,直到抓够了一定数量的鱼才肯停手,坐在鱼堆边上十分满足地饱餐一顿。
这些先摆放、后食用的鱼就像是古时候的祭品,所以又被称为“獭祭鱼”,可谓十分形象。

二候鸿雁来:
再过五天,大雁渐渐从南方飞回北方。北雁南飞向来如同一个不变的信期,昭示着寒气渐散、气温回暖,也为人们带回来春的讯息。

三候草木萌动:
又过去了五天,山间田野的草木都开始萌芽了。
在雨水时节,除了以上“三候”,还有三番“花信风”,菜花(油菜花)、杏花和李花依次盛开。

03 雨水·民俗
【忙春耕】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雨水至,春耕忙,此时正是准备春耕春播的好时机。农民忙着翻田,将杂草等深埋地下,经雨水一泡,正是农作物最好的有机肥。

【占稻色】
所谓“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是年稻获的丰歉。作为春耕初始的重要节气,雨水当天,华南地区的农户人家往往以爆炒糯谷占卜收成,爆出的糯米花越多,意味着收成越好。
【回娘屋】
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会纷纷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撞拜寄】
在一些地方,雨水节气是一个很富有人情味的日子。在川西民间,早晨天刚亮,一些年轻的妇女便牵着儿女站在大路边,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当有人经过时,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拦住对方,让年幼的儿女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撞拜寄”,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大。
【勤养生】
雨水时节虽然阳气渐升,天气回暖,但常伴有“倒春寒”,且随着雨水增多,湿气也会加重,要特别注意“春捂”,不要过早脱下棉衣以免受凉,尤其要注意腿脚的保暖,多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以顾护脾胃阳气,还可以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地方,拉伸筋骨,舒畅心情。

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国人对水的喜爱和尊崇早已延续千年,她以其智慧启迪人们的心灵,以其温柔抚慰人们的伤痛,以其良善滋润万物的生长,以最包容的姿态接纳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