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学”“愠”“不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06 16:14:20    

这里的学首先是闻,见,学,行

和学同源的是校。也就是效,效法。“学”


不是一个人盲练,而是要效法圣人,对照圣人学之效之而使自己成为“圣人”。但是学和效,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的校对,就像手表一样,需要不断的校对,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1. 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概括如下:

问:什么是学?

答: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生活中不断校对。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愠”——郁结----愠的根源在于不知,无知。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社会机会都是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没有闻见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把没有智慧的人改变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行圣人之道。

《论语》二十篇,实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个“不亦”,为文章之纲领,也是儒学之总纲。
从其字句中求《论语》之真精神,不过是啃尸之徒。《论语》不死之真精神,岂在区区字句间。神会,则字句之纠缠自然顿明,下面将解释一个千古无人能解的问题:为什么《论语》首章是三个“不亦”?


答: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他人也。也就是说,这三个“不亦”,基于儒家最基本的信念,即儒家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天、地、人。
“学而时习之”,言“天”,“天与天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与“天、天时”紧密联系的就是所谓的“天命”了,《论语》对天时、天命的态度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儒家对“时运”、“命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学而习时之”就是要成就这“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有朋自远方来”言“地”,地,指大道流行的场所、空间。地离不开天,有其天时,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切的现实客观条件。通常所说的“地运”、“国运”等,就属于“地”的范围。一般人更熟悉的,就是所谓的“地利”了,儒家对“地利”的态度也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人不知而不愠”,言“人”。人,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在人的心里,人心立,则天地立其心。西学讲人化自然,后来又有了所谓的人择原理,但对这“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没有《论语》讲得透彻。“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