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之死对清朝灭亡的影响(为何良弼一死,大清就亡了?)
常说清末满人没有人才,尤其缺少军事人才,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要说一个没有,倒也不是。从晚清直到民国,中国军事人才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来自日本士官学校。好些不少声名赫赫的将领,都是士官生出身,论起名字来,可以排长长的一队。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最早的三期士官生,共一百六十人中只有三个满人。难道是清廷不重视培养本族人才?非也。而是养尊处优的满人往往吃不了这个苦,不肯去学。这三满人中,舒清阿一辈子在衙门默默无闻,铁忠曾辅佐湖广总督瑞澂,号称是瑞澂手下的一号干将,但在武昌起义过程中,铁忠先是主张强硬镇压激起事端,之后又没有及时劝止瑞澂仓皇出逃,实在算不上什么人才。惟有一个良弼,的确是个人物,连一代枭雄袁世凯都要让他三分。
良弼原是清朝宗室,他是努尔哈赤幼弟贝勒巴雅喇八世孙,顺治年间七世祖巩阿岱以附睿亲王多尔衮之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庆四年始命复宗籍,赐红带子,红带子是清代皇室旁支子孙的标志。
良弼的祖父是大学士伊里布。这个伊里布曾参与鸦片战争和谈,不仅后来的教科书往往骂他为投降派,就是在当时也不受朝廷待见,还连累后代没什么好日子过。
良弼1877年在成都出生,父亲早亡,跟母亲一起生活。在外省,一个贫寒的普通旗人,没有父亲的孤儿,能有什么遭遇,可想而知。跟别的八旗子弟不同,他吃过苦,也能吃苦,加上天分不错,所以到哪儿都显得很优秀。身世的沉浮,往往能激发人向上的斗志。

良弼
光绪二十五年(1899)良弼由四川省选送赴日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求学期间,良弼相当刻苦,在同学中,小有名气。1903年回国后,正赶上朝廷新政,用人之际,这样的满人军事人才,马上被选入军事改革的中枢机构——练兵处,。开初几年,对于朝廷编练新军,制定军事制度,他出了力,起了很大的作用。1906年南北新军第一次大演习,他担任北军审判长,很出风头。期间,虽然短时间当过陆军第八标标统,但更多的时间是在陆军部这种中央机构任职。中国新式的军事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他手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晚清这样一个满人整体没落的环境里,他这样的人才难免曲高和寡,遭人嫉恨。即使在1908年满人亲贵掌权揽权之后,身为宗室子弟的他,却没有按亲贵的待遇一步登天,得到重用。官阶还是陆军部的司长,只是加了一个禁卫军协统。
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清廷“从良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载涛是个玩家,不谙军事,于是凡事皆以良弼为“谋主”。
不过良弼的建议,能否上达天听,这就很难说了。即便有好主意,也架不住众多的馊主意掺和。直到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架空满人,为了使他让权,良弼才这得了一个镶白旗汉军副都统的头衔。《清史稿》说他“刚果有骨气,颇自负,虽参军务,无可与谋,常以不行其志为恨,日有忧色。”确为知人之论。
辛亥武昌首义,良弼作为难得的军事人才,很是忙了一通。但亲贵不派他下去统军征剿武汉,而让那个逊于他的陆军大臣荫昌出征,在载沣等人的小心眼算计里,也许是这样的:最为知兵的自己人得留在身边护驾,才睡得着安稳觉。如果当初派遣良弼出征,虽然也不一定能荡平武汉,但战绩至少比荫昌会强上数倍。
良弼反对朝廷重召袁世凯出山,冀图“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但人微言轻,而且也已经晚了。废除摄政王和立宪,反而给了袁世凯机以会。到了这个时候,亲贵即使明知道招回袁世凯是临时抱佛脚,但即使饮鸩止渴,也只好喝下去。然而,毒药喝了之后,清朝的覆灭却加速了。
眼睁睁看着大权旁落,袁世凯跟南方和谈卖朝廷,良弼和铁良等人则组织宗社党,力图挽救危局。
1912年1月19日,宗社党发布宣言,主张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进行决战。此时良弼的禁卫军协都统一职虽已被冯国璋接替,但在禁卫军中仍广有人脉,因此宗社党声势不小。这给袁世凯的逼宫,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袁世凯
这时,京津同盟会暗杀机关部部长彭家珍出手了。彭家珍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久历军中,一个敢于玩命的革命党人,决计刺杀良弼。由于他经常在军界行走,门径很熟,虽然不认识良弼,却很快弄来良弼的照片,看熟记牢。又依稀记得良弼跟奉天讲武堂的监督崇恭认识。于是弄来一身标统(团长)的服装,1月26日彭家珍揣上两颗炸弹,先到前门军咨府,这是满清贵胄们聚会的地方,但未见到良弼。又在晚间驱车直奔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的官邸,递上崇恭的名片,恰巧良弼赴摄政王府密议镇压革命之事而未归。府上仆人将彭家珍引到客厅等候,然而直至深夜未见良弼归来,彭家珍决定出去寻找良弼。当彭家珍刚刚走出良弼府邸大门,恰逢良弼乘轿而归。当良弼刚从轿子里迈下一只脚,就看见一个身穿清军官服的英武青年迎上前来,递上一张名片却不说话,而是挡在轿前,阻住去路。良弼并不认识眼前这个目光炯炯的年轻人,心知有异,急令抬轿进府,但一切为时已晚。彭家珍迅速从怀里取出一枚炸弹,向良弼狠狠砸去,巨响震耳,良弼应声倒地,左腿被炸断,血流如注。彭家珍则被一弹片击中后脑,当场牺牲。良弼当即被送至一家日资医院,救治了两日,还请日本医生做了截肢手术,但终于伤重身亡。

另有一说法,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收买了给良弼治病的医生,进一药酒,服后就不行了。临死前告人:“我辈军人,死何足惜,吾见政府不可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
良弼死后,宗社党如鸟兽散,朝中大臣,也纷纷逃到天津躲避。晚清最后的“忠臣”良弼的丧事无比凄凉,前来吊唁的人,寥寥无几。上朝时,隆裕皇太后搂着小皇帝,眼见得朝堂空无一人。只好听任袁世凯摆布,下了最后一份诏书,授命袁世凯办民国。这是袁世凯的小招,等于告诉天下,我袁世凯得天下于清朝,不是革命党人。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此小朝廷躲进了紫禁城,而天下变了民国,袁世凯成了世界第二华盛顿,中国第一华盛顿。
由于良弼之死,最大的获益者其实是袁世凯,所以,有人认为,刺杀行动,其实是革命党和袁大公子袁克定一起策划的。而良弼之死,基本上是死在袁世凯手里,彭家珍的行动,只是一个由头。还有人指证,直到革命党二次革命之后,彭家珍的父亲一直都由袁政府养着,每月领取一千元,可以直接见去见参谋本部的次长陈宧。看来,如果此事属实,袁世凯对于彭家珍,还真是知恩图报。
良弼虽是宗社党的创始人,清朝最后一个铁杆保皇党,但其实他的思想并不守旧。他赞同戊戌维新,对六君子中的谭嗣同也推崇备至。为官也相当清廉,对朋友也仗义,名声不错。跟那些蠢猪一样的朝廷少年亲贵不同,他不赞同把权力都收到满人手里。对汉人中的人材,他极力延揽。吴禄贞和蒋方震,都曾得到他的推荐。当然,良弼毕竟是满人宗室,不可能乐见自己的祖宗江山易色,就他而言,底线只能是君主立宪。可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生在末世,无论如何挣扎,命运注定是悲剧。待到这根独木也断了,那个良弼又爱又恨的朝廷,就只能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