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大样的离开的四字成语(说文解字:“首鼠两端”和“扬长而去”)
“首鼠两端”和“扬长而去”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没有任何联系,但在构词上,却有相似之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
“首鼠两端”,亦作“首施两端”。其中的“鼠”,应读(shi)而不读(shu),与“施”同音。但经常可以听到误读的情况。“首鼠”是什么意思?有不同的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辞源》引用了宋代陆佃的《坤雅·释虫》的解释,说:“旧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谓之‘首鼠’”意思是说,鼠性多疑,出洞后经常遭遇不测,所以往往观望徘徊。以鼠性来说明为何形容犹豫观望、迟疑不决要用“首鼠”。然而,这种解释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首鼠”亦作“首施”,都是“踌躇”一词的“音转”(也就是音变的结果),所以在意义上,和“老鼠”无涉。
其实,“首鼠”是个连绵词。据说《辞通》的编者朱起凤,就是因为自己曾经误解了“首鼠”一词的意思而受人嘲笑,才发愤著书的。
所谓“连绵词”是指,汉语中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表示单个含义的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用来记音的两个汉字单用时的含义与联绵词的含义没有关联。不少联绵词都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如“含糊”亦作“含胡”“涵胡”;“逶迤 ”亦作“委移”“委蛇”等。虽然它们的用字不同,但它们记录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所表达的含义则完全相同。亦即说,联绵词的意思绝不能看作是构词的两个汉字字义的简单相加。
从构成方面来看,联绵词有三种情况。
一是,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玻璃”、“葡萄”、“妯娌”、“窈窕”、“囫囵”、“蜘蛛”、“醍醐”、“蔷薇”、“芙蓉”、“橄榄”、“魑魅”、“荸荠”、“茱萸”、“芣苡”等。这类联绵词里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能和其他任何字再组而为新词。这类的联绵词,占了联绵词的绝大部分。
二是,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其中一个单独表义,另一个则不能单独表义,而可以单独表义的那个字的意思,往往就是这个连绵词的意思。典型的如“蝴蝶”。“蝴”不可单独表义,而“蝶”则可以,且“蝶”的意思,就是“蝴蝶”,乃“蝴蝶”之简称也。“蝶”字可以单用,和其他字组成新词,如“蝶泳”、“粉蝶”等。
三是,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各自都有独立的意义,且可以与其他字组成新词,但它们的单独义都与连绵词的词义无关。典型的是“秋千(鞦韆)”,其词义并非“秋+千”,且“秋”和“千”的单独义,与“秋千”一词的词义无关。题目中的“首鼠两端”的“首鼠”,以及“扬长而去”的“扬长”,即此类也。
对于“首鼠”一词,上文已作分析,我们来看看“扬长而去”的“扬长”。
《汉语大词典》所引“扬长”条的书证,确实最早见于明朝的《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四回:“说着扬长抽身就去了。”其实,《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还有一个“扬长”:“春梅越发把月琴丢与妇人,扬长的去了。”还有写成“佯长”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佯长”同“佯常”。而对“佯常”的解释是:“扬长,大模大样地离开的样子。可见,“佯长”“佯常”和“扬长”都是一个词的几种不同的写法,在词义上没有区别。
曾看到过很多对“扬长”之“长”到底指的是什么的讨论。有的说是衣袖,有的说是马鞭,还有点说是头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解释,都是把“扬长”当作一个普通的双音节合成词来理解的,所以要把“扬长”二字分开来解释,以为“扬长”就是“扬”+“长”的意思。其实,这都是对这个连绵词的误解。所以,“扬长”的意思不同于“拂袖”,也不是”拍案“,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联绵词来理解,换言之,“扬长”一词,只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理解,而不能将其拆分。“扬长而去”,就是“大模大样离开的样子”。
前几年,忻州一中有一个办学口号,就是要强化“扬长”教育。这个所谓的“扬长”,就是一个合成词,词义就是“扬”+“长”=“扬长”。“扬”即充分发挥,“长”即个性特长。这个“扬长”和“扬长而去”里的“扬长”,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一个单纯词(联绵词),一个合成词,同形而异义,不能混为一谈。
了解一个词语的构成,对正确理解运用十分重要,不可掉以轻心。